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

网站首页    我的故事    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

巴维尔讲述。  尚善暖心微课堂第11期(2018.03.11) 

转载自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重燃生命之光尚善暖心手册》

 

作为一个失独父亲,我深深地知道并且也刻骨铭心地感受过兄弟姐妹们感受过或正在感受着的失独后的痛苦、震惊、思念、孤独、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愤怒等种种感受,人类的词汇在形容失独后的感受时是苍白无力的,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

有人开玩笑说,失独让一个一个的失独父母变成了哲学家。就是说,失独这一事实逼着那些可能不是全部,但至少是太多太多的失独父母们不得不进行痛苦的、哲学思维式的、宗教思维式的,也就是穷根究底式的思考并试图寻求最终的答案,这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就我多年来对大量同命朋友的接触、观察后的理解,失独后朋友们穷根究底式的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如果要列出来,恐怕可以列出几百个问题都不止。苦难中人最常有的反应是悲哀、愤怒,还有自责。他们常常会想:“我要是做了(或不做)什么,这件事就不会发生。”大量的事实证明,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这样的想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苦难中的人经历第二次折磨。在失独后,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我观察到的兄弟姐妹的所有穷根究底式的问题主要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是我?”,另一个问题是“我该怎么办?”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追问必然地涉及到对于发生事情的根本原因的解释(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指孩子去世的具体原因。)我把这一问题列为“归因说”。在这个问题上,寻找最根本的原因,获得终极的答案,这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宗教以及众多的思想流派产生的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我们这些备受心灵煎熬的失独父母们苦苦追求的答案。我认为这也是许多朋友们不停地假设、自责、懊悔的最深的根源或是根源之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说这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或至少是源头之一。我知道不少的朋友们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说在某种宗教理论解释中得到了答案并且心灵得到了一定的安慰,我自己能够理解并充分地尊重朋友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选择,我相信朋友们所选择的能够安慰自己的,无论是某种哲学思想或是某种宗教解释或是其他任何理论的解释,只要是对你起作用的,对你有所安慰和帮助的,是你相信的,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正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知道并且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不同的“归因解释”和应对失独事件的“行为、行动”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我知道在兄弟姐妹们中间,在“归因解释”问题上是有着大量相同的,但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的。在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不同的“归因解释”,导致了我所了解的不少的兄弟姐妹们失独后不同的行为走向,我目睹了这种行为走向是多么的相同和不同,我目睹了这种行为走向的能量是多么的巨大,我目睹了不同的归因解释对众多的兄弟姐妹们许多许多方面造成了多么大的、持久的、甚至是再次改变了人生走向的影响。我知道,对于很多朋友而言,不得到这一终极答案是绝不甘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死不瞑目的,我自己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失独父亲,像许多失独父母一样,关于以“为什么会是我”这样的问题为核心的穷根究底式的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也曾做过无数次的假设,假如,假如,假如……我当然在朋友中也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假如。我最终发现,无数个假如会带着你进入一个你永远也走不出的迷宫,你会陷入无数个假如的循环。所有糟糕的情绪,特别是懊悔和自责都源于你不能找到一个你能接受的最终的解释。我发现这无数遍的假如必须要求你找到源头,必须找到我认为的终极答案,当然我也深深意识到我不能生活在假设中。必须找到终极答案,只有这样,我的心,我的灵魂才能释然。我也曾经从可能的各种途径中寻找答案,我也从朋友那里,在广泛的微信群中听到、看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别人也非常善意地给了我许多建议,比如说,信教。最终,关于这一终极问题的答案根据我的情况,经过我的多年来痛苦的摸索和思考在我最终仰望天空和宇宙苍穹中找到了答案。当我看到名为《探索到宇宙边缘》的科学影片时(当然不止这一部影片),我被震撼到无法用语言形容,这部影片我看了无数遍,我确信我的终极答案在这部影片中找到了,我认为,答案就在那里。我认为我无法从低于无限宇宙的相对微观的角度、甚至包括从人类的宏大历史这一相对微观的层面和角度获得人的命运为如何(这当然就包括了“为什么是我”)的答案。我的这一想法和思考在大家所熟知的周国平先生的《苦难》一文中也找到了契合。周国平先生说:“身处绝境之中,最忌讳的是把绝境与正常生活进行对比,认为它不是生活,这样会一天也忍受不下去。如果要作对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难放到宇宙的天平上去称一称。面对宇宙,一个生命连同它的痛苦皆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终极答案还在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找到了,我认为,答案也就在那里。这是对我的归因解释所产生的最大、最根本影响的两个路径。当然这里我也想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我的归因想法及其归因后的总的价值观。这里我想借用许多朋友都知道、相信也赞成的一段话来表达,那就是: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下面我谈谈“我该怎么办?”的问题。我相信并目睹了怎么办的问题是朋友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或是问题之一。我也知道朋友们在这一至关重要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知道并且目睹了很多朋友由于极其复杂的内外多种因素在寻找这一答案时的相同行为和不同行为。就我自己而言,在失独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己是茫然无措的,有的似乎只是以痛苦、自责和无尽的思念为核心的感受。怎么办的问题的探索是从自己痛苦的思索中开始的,莎士比亚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常常拷问着自己。探索是从接触和参加了上海市“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大量同命人活动(包括心理学讲座等)开始的。大家知道的,同命朋友像亲人一样,在一起无所不谈,你会从中得到事后被证明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帮助到自己的信息以及观点。大量的事实证明,失独后如果光靠自己去摸索怎么办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有的摸索出了非常糟糕的结果,实际上是苦上加苦。其道理和事例恕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失独后,我参加了无数次同命人的活动,认识了数量可观的同命朋友,听过无数同命朋友的看法和建议;接触了大量信息;接触过几大宗教;自学心理学;读过自己寻找的和朋友推荐的许多书籍,等等等等。总之,我想说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在围绕着“怎么办”这一核心问题上尝试了许多许多的办法并且自认为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天回过头来看,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有些努力成功了,自己非常受益了;有些努力和尝试失败了,有时候想想看,某些尝试和失败就是自己人生的组成部分,是那一个失独后特定时期你必须去做的,是你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进行人生探索的绕不过去的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在失独这一人生最为严重的丧失面前,对我的冲击是全面的,前面提到的痛苦、震惊、思念、孤独、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愤怒等交替而来或是这些感受并不分先后而是交织在一起啃噬着自己的心灵。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段时间内价值感、意义感的丧失或几乎丧失。随着失独这一天崩地裂事件的发生,我以及许多同命朋友都会问一个问题,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在失独后,特别是在失独的初期日子里,人的思维及生活被打乱了,人的内心深处的某些意识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清醒的,这种内心深处的某些意识是在你内在意识的逐步苏醒和受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启发的作用下,在你的内因和外因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交互作用下逐渐清醒而日渐明确起来的。你的本能还在,这非常重要。我最终慢慢地,然而是坚定地意识到,我无法改变失去爱女这一事实,接受这一事实是经过了非常痛苦的过程的。我用各种方式找寻继续生活的意义和帮助自己的方法的结论是:人是要追求存在并试图追求永恒的,特别是希望孩子能以某种方式继续活着的!那么,最能够安慰我内心的方式,最能够让我以某种方式让我女儿还继续活着的方式,就是以我余生的全部精力去实现我女儿未能实现的三个愿望。我想说,判断和确认我女儿的愿望并不复杂。我坚信并且可以证明,这就是我的尚未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女儿未能实现的,是要留给我这个父亲去代女儿实现的愿望。我意识到这也是我的使命。我意识到,女儿的愿望是充满了爱,是非常善良的,也是非常崇高的,我意识到她的做一名志愿者的愿望不是为了个人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而是要造福和帮助多数人。我为女儿崇高的愿望而感到无比骄傲并倍受鼓舞。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实现女儿愿望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数困难时就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将获得继续前行的无穷的动力。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个地方来。

谈到这一问题,我还总是想到了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杜甫的《蜀相》中的一句话,叫做“壮志未酬身先死”,一句是自己小时候说的,也相信是朋友们非常熟悉的纪念先烈时要说的一句老话,叫做“继承先烈遗志,高举起他们的旗帜,势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个思维的转换是很痛苦的,但却是极其有力量的。变成我现在的话就是,继承女儿的遗志,势将她的愿望实现!我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动力。

我深深地知道在每一次扫墓时,在自己亲爱的孩子墓前,每一个失独父母是怎样的心情和要说怎样的话。我见过很多很多那样的场景。那痛哭流涕,那悲伤欲绝!我知道,在孩子的墓前,情何以堪!但我又想说,有什么样的语言能够比你在孩子的墓碑前对孩子说“亲爱的孩子,我已经实现了你的全部愿望”更能安慰自己和告慰孩子的灵魂呢?我认为这是在告慰两个灵魂,而不是告慰一个灵魂。

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同命朋友们都会说,失独后我已经不再害怕死亡,我也是这样,既不惧怕死亡,也不惧怕艰难地活着。但是光不害怕死亡是不够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要死得其所!我知道我会慢慢老去,死亡终会来临。对我而言,所谓“死得其所”就是实现女儿的愿望。我坚信我们父女终将见面。在我女儿的墓碑上,刻着两句话,是红楼梦中的句子,“质本洁来还洁去”,另一句是“来生相会终有时”。我们见面的时刻终会到来,我不会怀疑这一点。那时,我会拥抱着她,告诉她,我是如何实现了她的愿望。我这样说,是不是即是两个人可以含笑九泉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并认为自己至此才深深明白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两句名言到底深刻在哪里。第一句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便可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第二句是“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我的一位同命朋友艾咪有一个提法,叫做要替女儿逆生长。我非常赞同这一提法,这是非常积极的有力量的思维。同时大家知道的许多同命朋友的了不起的故事也都验证了意义找寻的无比的力量和价值。

我还要说,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在失独后,在我读过的对我产生了可以称为最大而深刻影响的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找到了我苦苦寻求的答案的验证和相同观点的契合。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这本书。曾经有朋友提出,为什么选择弗兰克尔的这本书,为什么弗兰克尔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我称之为“最大”的影响,这就不得不简单谈谈弗兰克尔的故事的典型意义。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人问我,失独后哪个备受苦难的人的经历和思想对我产生了最大(而不是之一)的影响,我会毫不怀疑地说,是弗兰克尔,是他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他经常问遭逢巨痛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的答案,通常可以为他提供治疗的线索。譬如,有的是为了子女,有的是因为某项才能尚待发挥,有的则可能只是为了保存一个珍贵难忘的回忆。利用这些纤弱的细丝,为一个伤心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这便是“意义治疗法”的目标和挑战,也正是弗兰克尔博士在现代存在分析上的创见。在本书中,弗兰克尔博士现身说法,详述他如何由亲身经验,发明“意义治疗法”。他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毒气间。一家人全都死了,仅剩下他和妹妹。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凌虐,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会觉得人生还值得活下去呢?朋友们,一位曾亲身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他这种人,必然能够以睿智和悲悯的眼光来盱衡人类的处境,当然也包含我的处境。

读完弗兰克尔的书后你会感觉到,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映赋予其意义。这也契合了著名作家毕淑敏有关人生意义的一段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也非常契合失独后我的思想和我的生活价值观,这就是: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指出,你不能依靠别人来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要自己去追寻并得出答案。他说:“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部鼓励了千百万读者的信仰之作,是“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的典范,也是我再三思考后选择并确定自己用这一主题来讲课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我,你今天讲的所有的话能不能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一下,我会说可以的,那就是:承受了不可承受之痛后终于领悟:原来爱是一切的见证!死亡不会赢的!

 

 

 

 

2019年7月5日 02:45
浏览量:0
收藏